发布时间:2024-10-17 19:38:47 来源:巴蜀动静 浏览量: 作者:
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深入实施“我们村的年轻人”领头雁培养计划,发掘、储备、选树一批有情怀、有经验、有能力的乡村青年“领头雁”队伍,共青团泸州市委推出“我们村的年轻人”系列报道,讲述年轻人在乡村创新创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今天让我们走近
沪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马村党总支书记张林
一起倾听他与乡村振兴的故事
公路通到家门口、百花谷游人如织、农家小院窗明几净……初夏时节,走进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马村,呈现眼前的是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马村能有这些变化,小张书记功不可没!”村民口中的小张书记叫张林,中共党员,今年35岁,是土生土长马村人,自2013年退伍后就返乡工作,现任马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当了5年兵的张林退伍后,放弃了广东的好工作,怀揣着回乡干事创业的决心,到老家马村当了一名村主任助理。那时的马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增收渠道狭窄,村(组)干部大多为“50后”“60后”,老支书希望张林以退伍军人的本色和青年人的朝气,带领大家在乡村振兴中打个“翻身仗”。“二十多岁的小年轻能干啥?”“这个小年轻家庭条件好,干不了两天就得撂挑子走人。”面对村民的质疑,张林拿出在部队时“勇争第一”的劲头,把事关3200多名村民利益的每一件事都作为“大事”“要事”来抓,一家一户地走访。再加上大大小小500多场“坝坝会”谁家有个难事、哪里有场纠纷、谁家孩子上学需要资助、哪条路需要修整……张林心中自有一本“明细账”。
在张林看来,马村要打“翻身仗”,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硬道理”。2018年,张林通过向上争取资金300余万元,新建21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核四中心”综合发展格局,以服务党员群众为核心,建立返乡人才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有了这个基础,张林带着村(组)干部回引在外“乡贤”,采取“一对一”服务模式,为落户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解决他们用地、用工、销售等问题,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截至目前,马村已经吸引32名外出人员返村创办农业公司,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的5名、投资100万以上10余名。天骄雷竹、蔬菜基地、生态渔场、葡萄园、龙虾基地等产业纷纷落地,年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带动村民就近就业513人。同时,唱好“土地戏”,盘活外出务工人员闲置土地,村民将自家土地入股村集体公司,由集体公司经营柑橘产业、乡村旅游等项目,村民获取65%的利润,村集体公司则占35%。每年312户入股村民对2000亩沃柑和百花谷旅游项目的盈利进行分红,户均增收6000元。现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五年前的1.3万元增加到2.8万元,村集体公司收入突破100万元大关。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马村890户家家都有不同的难处,邻里间也难免出现矛盾纠纷。张林围绕“家风清正、民风清纯、乡风清朗”工作目标,坚持“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建立“总网格长-网格员-党员中心户长”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探索“乡理乡清”治理模式,在马村形成了“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发展格局。在张林倡导组织下,马村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评选评比,打造“桂香法治长廊”普及法律知识,创新“桂花树下说乡理”乡贤干部矛盾纠纷化解模式,整合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平台、网格E通、矛盾纠纷随手调等系统,开启“人工+智能”二元治理模式。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张林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口诀,“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症下药讲实效,解决矛盾找关键,法理第一为人民。”从任职村干部到现在的八年多的时间里,张林调解各类村民矛盾300余起,成功率达到100%。
“我是土生土长的泸州人,把家乡建设好,回馈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是我小时候的梦想。”张林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在村上工作的11年中,马村获评省级乡村治理先进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精神文明建设村、区级脱贫攻坚示范村。张林也获评2021年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四川省担当作为好支书。张林说,“我不是马村的过客,作为马村的领头人,理应为民谋利,为民用权,视群众为亲人,争取把马村建设成为更美丽、更富饶、更团结、更和谐的新农村!”
来源:纳溪青年
泸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