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3 10:20:41 来源: 南充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宋豪新
●人民日报记者 宋豪新
核心阅读
当“世界风”遇上“中国韵”,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当古老非遗走进生活,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当传统元素融入文创产品,非遗技艺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跨界与混搭,成了本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的关键词。
作为南充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北大木偶,自然不能缺席本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在南充分会场演出后,还计划进校园、到社区表演,让家乡父老乡亲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川北大木偶。
明快活泼的羌族沙朗舞、激越雄健的兰州太平鼓、气势恢弘的泸州雨坛彩龙……以“传承多彩文化 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22日落下帷幕。
本届非遗节上,来自8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同台展示,5600余名代表共襄盛会,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世界风”遇上“中国韵”,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古老非遗走进生活,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拉弦、弹拨、吹奏、打击等多民族传统乐器轮番登场,奏响了和谐动听的华美乐章……跨界与混搭,成为本届非遗节的关键词。
艺术交流汇聚东西方的文化元素
剪纸艺术传递着历史与人情、生活与审美、抒情与娱乐,非遗节上,剪纸成为来自不同国家艺术家的共同语言。一组丹麦剪纸与中国剪纸形成对比,北欧神话与中国传说交相辉映,丹麦技艺与中国手工相得益彰。
其中,丹麦艺术家比特·维乐的作品《七个龙蛋》有着繁复的“剪辑”和精密的构图,生命之树、飞鸟、鱼、猫头鹰等意象点缀其间;高密剪纸传承人李金波创作的《八仙过海》,则将传统手工艺和数字化体验相结合,令神话人物呈现新样态。“‘龙’是将中国和丹麦联结起来的神话形象,对中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艺术和手工艺都有重要影响。”比特·维乐认为,交流对话是关键,能够让双方发现并欣赏彼此的共通之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彼此的差异。
另一展区,一场名为“新山海经———中法传统手工艺合作项目”的国际手工艺展颇为吸睛。法国的玻璃吹制师、蜡艺师、高定刺绣师和中国的蜀绣、漆器、竹编非遗传承人共同完成艺术作品,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为了完成合作,法国艺术家埃瑞克费了不少功夫。今年9月,他带着在法国征集的半成品作品来到成都,访遍漆艺、银花丝制作技艺等9个非遗项目,与11位非遗传承人切磋交流。在郫都区蜀绣公园,埃瑞克见到了蜀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冯桂英,法国传统工艺制成的墙纸被添上了蜀绣的孔雀羽毛修饰。在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明文的工作室里,两位艺术家对着一个玻璃制品,反复斟酌艺术合作的最佳方案,最终选择了用一根竹条,将鸟笼的底座和玻璃圆盘串联。埃瑞克觉得古城竹鸟笼复杂精美,王明文则说法国的玻璃制品时尚雅致,具有浪漫气息。
“看到中国的工艺大师都非常热情地参与到本次项目中来,将自己的非遗技艺进行不断尝试,并完美地融入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埃瑞克说,最让他感到开心的就是看到中法两国的艺术家充满活力,为了创造美的事物,即使遇到困难,也互相适应、互相理解、互相融合,最终创造出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每个作品都是一式两套,一套留在中国,一套带回法国。”
效益转化文创产品获得市场青睐
熊猫造型的“萌萌哒”飘逸杯,以彭州白瓷为原料展现国宝形象。非遗节现场,这款文创产品前人头攒动。
将象征古蜀文明的太阳神鸟金饰和黄金面具融合形成文创产品———金沙面具杯和芙蓉品茗杯一经亮相,很快被抢购一空。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紧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