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图 胡庭权)食品安全无小事,尽职监管无盲区。长期以来,小食品加工作坊、小食品经营摊店、小餐饮经营门店(简称“三小”),是市场监管部门履行食品监管职能中的难点。前目,达川城区共有小食品加工作坊154家,小食品经营摊店534家,小餐饮门店908家。由于数量大,分布地域广,给市场监管工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为有效强化对“三小”食品经营摊店的监管,达川区市场监管局从今年9月份以来,集中精力,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
图为达川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郑祖杰,副区长杜成英深入小食品经营摊店调研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找准问题,掌握情况。为做好对“三小”食品经营摊店的整治工作,达川区市场监管局专门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牵头股室,通过认真调查,初步掌握了达川区“三小”食品经营摊店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多种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脏乱差现象普遍。绝大多数食品加工作坊生产经营场所狭窄拥挤,原材料、生产加工、成品及各种生活用品、工具杂于一室。食品作坊大多投入较小,有的设备老旧不堪,满布铁锈、污渍,个别还存在滴漏跑风等现象,日常生产中存在重生产轻设备清洁的现象,久而久之,设备本身便成了食品污染源。食品卫生“五防”设施(防蝇、防鼠、防虫、防尘、防腐)落实不到位。二是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一方面,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食品加工作坊从业人员年龄大多为四五十岁,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忽视安全和安全投入,安全隐患突出。同时,个人卫生习惯差。 另一方面一些小食品加工作坊的生产几乎靠的是经验传承,对生产质量的管控不够严谨,生产中在使用食品添加剂(如泡打粉、硫酸钙、消泡剂等)的过程中凭手感称量等情况较多,超量添加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三是无照无证现象严重。由于小食品加工作坊受自身生产条件的限制,很难按规定达到食品生产的要求,也就无法获得食品生产的相关许可证照。还有的小作坊生产地点较为偏远,生产季节性非常鲜明(如竹笋加工、茶叶加工等),生产周期短,地点经常变动等,导致在小食品作坊在监管过程中容易遗漏。
内外培训,整体提升。今年9月份以来,达川区市场监管局以辖区市场监管所为单位,分别组织了对“三小”食品经营摊店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法规培训,结合“四城同创”、扫黑除恶和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教育,让“三小”食品经营摊店从业人员自觉坚持守法经营,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提素质大家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各项安全生产要素的把控能力。从而,有效地改变了部分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生产过程控制疏于管理的现状。在培训教育中,区市场监管局一方面按照生产类别,结合区域分布组织食品作坊从业人员培训。对其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以其中个别户为实例进行现场教学,重点围绕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添加剂的使用、场所内外环境要求、生产流程控制、人员卫生要求等方面进行专业讲解,给从业人员指明规范生产的方向,进而扭转从业人员重产量轻安全的生产理念。另一方面,区市场监管局定期对食品作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对市场监管局具体从事“三小”食品经营摊店监管的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改变监管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全面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实现监管与服务两翼齐飞,助力“三小”食品经营摊店作坊的改造升级。
强化责任,监管到位。针对“三小”食品经营摊店作坊具有多、小、散等特点,达川区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强化了工作职责,注重部门联动,充分发挥村社(居委)干部地点熟的优势,全面掌握交通不便、位置隐蔽、地处偏远的“三小”食品经营摊店作坊,建立监管台账,对“三小”食品经营摊店作坊的具体地址、周边环境、生产情况、规模及类别、主要设备、从业人员等信息做好登记。同时,坚持对“三小”食品经营摊店作坊的产品进行源头清查,保护消费者利益。在此基础上,按照“打击取缔一批,规范发展一批,转型升级一批”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达川区“三小”食品经营摊店作坊规范有序。
供稿:达川区市场监管局 胡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