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旅游

陕北大秧歌:黄土高原上的舞蹈盛宴

发布时间:2024-07-06 14:57:32    来源:中外会展交流网    浏览量:   作者:图文|商兴国  张娜

  在黄土高原这片广阔的土地上,陕北人民凭借着满腔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编织着一场场精彩的舞蹈盛宴。其中,陕北大秧歌作为众多娱乐活动中最为出众且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表演形式,也叫“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

  这一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魅力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朱大大1.jpg

  源远流长 凝聚力量

  陕北大秧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形成于明代,繁盛于清代中期。1940年,延安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中,创作出了具有新内容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并迅速传遍全国。2006年,陕北秧歌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陕北秧歌是陕北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上至年近百岁的老人、下至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都对其钟爱有加、能扭能跳。那种天生爱热闹、追求红火的心性,仿佛是深深烙印在黄土高原人们基因、骨子和血液中的特质。

  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是陕北秧歌的主要分布区域,尤其是绥德,素有“秧歌之乡”的美誉。秧歌通常在正月里进行,忙碌了一整年的人们只有在此时才能得以停歇,那些外出的人们也会纷纷赶回家乡,聚在一起热闹一番。

  每年正月村里闹秧歌时,家家户户都会放下手头的活计,人人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去看秧歌。孩子们穿着新衣、脚蹬妈妈做的千层底新布鞋,兜里装上自家炒制的瓜子或者花生,再拿着母给的零花钱或压岁钱,兴高采烈地叫上小伙伴去看秧歌,在人群中穿梭,乐此不疲。

  扭秧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成为乡亲们增进情感的桥梁,平日里的一些小摩擦,随着秧歌的舞动,也都烟消云散。

  秧歌童年 欢乐源泉

  陕北秧歌主要分为“大秧歌”“踢场子”两大类。陕北的孩子们若能得到参加秧歌队的资格,会非常开心。笔者上小学时,学校举办六一儿童节,学习秧歌通常是从简单的七套大秧歌开始,一排女生,一排男生,男生手持花伞,女生舞动彩扇,在铿锵有力的锣鼓队带领下,变换着队形,头部和上体随着双臂大幅扭动,脚下以“十字步”进行前进、后退、左腾、右跃地移动。动作协调一致,步伐整齐划一,彩绸飞舞,彩扇翻腾。

  除了扭大秧歌,还有踢场子。踢场子分为二人组合、四人组合或者八人组合,通常为一男一女、两男两女或者是四男四女。当然,那时候毕竟是学生时代,

  没那么复杂,由高年级班里较为活跃的男生和女生组成二人组合。表演时,男生先出场,做出踢腿、跳跃、盘腿等动作,随后女生跟着鼓点上场,走碎步、下软腰等一系列动作,与男生配合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瑕。经过精心排练,到正式演出时,也就是儿童节当天,精彩的表演赢得师生、家长的阵阵掌声,赞叹不绝。

  秧歌百态 舞韵纷呈陕北地区“闹秧歌”的习俗由来已久。除了儿童节,每年正月,村与村之间、县与县之间,都会举行秧歌比赛、汇演等活动。像延安、榆林地区,每年正月十五,十几个县城的秧歌队,聚集在市中心展开角逐,经过评委评选,决出胜负。在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中,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秧歌表演,带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为观众上演了一场舞蹈与文化的盛宴。

朱大大2.jpg

  正月里的秧歌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有转九曲秧歌、拜庙会秧歌、拜年秧歌等。转九曲又称九曲秧歌,是在灯场上所唱的秧歌,伞头进彩门、围灯场、进九曲灯场、九宫城时都要唱秧歌,多在元宵夜观灯时举行,属于一种民间风俗祭祀活动;拜庙会秧歌,是由当地庙会会长率领秧歌队沿庙敬神,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拜年秧歌又分为排门子秧歌、彩门秧歌。这种情况下,秧歌队伍规模比较宏大,演员们身着秧歌服装,男的腰系红绸带,白羊肚手巾包头;女的手挥彩扇彩绸带,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主要以村里的男女青年为主力军,也有稍年长但喜欢热闹的人,还有学生参与其中。

  排门子秧歌,也称沿门子秧歌,队伍浩浩荡荡,他们走街串巷,转院拜年,近看似神龙见首不见尾,远看像一条飘逸的彩带蜿蜒于黄土高坡上,让人不由得震撼、感慨这具有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的魅力。秧歌队转到谁家,热情好客的主人就会为秧歌队准备上好酒、好烟、糖、瓜子等吃食招待,家境富裕的人家还会给予一些辛苦费。  彩门秧歌,是邻村之间相互拜年。村里会选择一块比较开阔的场地,组织搭建一个彩门,秧歌队在晚上迎接邻村的秧歌队进村,只有通过彩门才能进入场地,相互祈福。在进彩门之前,两边秧歌队会先扭上一阵子,然后由秧歌队的核心人物伞头指挥,一支秧歌队至少有一个或者两个伞头,他们一手持伞,一边踱步,似乎在酝酿要对唱的内容。

  伞头是秧歌队的领头人,两家秧歌队水平的高低,实际上是伞头与伞头之间的较量。他们精通传统秧歌唱段,能够即兴创编新词,根据场地、环境、气氛相互对唱吉祥唱词,一问一答,妙语连珠。“正月里来正月正,锣鼓唢呐鞭炮声,五彩缤纷人欢腾,扭起秧歌迎新春,哎个咿呀嘿……”这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开场词。演唱时,由伞头领唱,队员重复其最后一句,形式简朴、欢快热闹、词句鲜活、通俗易懂。唱得观众心花怒放、掌声不断。  要区分哪支秧歌队表演出色,关键在于谁家的伞头唱得好,如果是本村的伞头唱得好,围观群众便会称赞:“咱村这人有文化、有智慧、有水平!”要是对方秧歌队的伞头唱得好,听到的则是:“人家这个伞头好文采,随机应变能力强,满腹经纶。”在著名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就有一段关于伞头对唱的精彩描写,可见伞头对唱既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对唱结束,秧歌队穿过彩门,伴随紧锣密鼓的鼓点,两家秧歌队的演员相互穿插,融为一体,作出扭、摆、走、跳、转、互换位置等动作,这种扭法称作辫麻花。队员们在锣鼓喧天的氛围中尽情徜徉,表演红火热闹、酣畅至极,群众也沉浸在一片欢乐、愉快、喜庆的氛围之中。

  如果县上或者市上举行秧歌表演,规模会更宏大,气氛会更热烈。有专业的唢呐乐队、知名的陕北民歌手前来助阵,为家乡增光添彩。此时,秧歌队的成员们动作愈发矫健豪迈,情绪更加欢快奔放,队伍中还伴有狮子、竹马、旱船、跑驴等,队形变化丰富多样,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等多种排列方式,组成更为浩浩荡荡的秧歌队伍。演员们丰富的舞蹈动作、粗犷豪迈的性情、潇洒大方的气度,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憨厚、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

  文化根脉 非遗传承现在,鼓励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比如安塞腰鼓、剪纸、手工等一类非遗项目已融入校园。为使秧歌文化得以传承,陕北地区将秧歌纳入校园课程。在部分校园里,课间操时,就能看到动作优美又不失粗犷豪放的陕北大秧歌,这既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他们在舞蹈中找到乐趣,锻炼出健康的体魄。

朱大大3.jpg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网络的迅速传播,人们对艺术的追求精益求精。新一代青年成为秧歌发扬的主力军,他们积极参与,开拓创新。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对秧歌的表演动作重新创排、编导,在服装上加以创新改良。表演时,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更能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让秧歌以更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们以团队形式组成秧歌队,一旦有大型娱乐活动,就会受邀出席表演。借此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领略秧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民族之根,领会文化之义。  在传承方面,不仅是少年、青年参与其中,老年人也加入了行列。近年来,在一些街道、广场上,只要有陕北人聚集的地方,就会有秧歌出现,这既是一种爱好,也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对秧歌的传承和弘扬。在西安大明宫、汉城湖、省图书馆等地,都能看到他们矫健豪迈的舞姿,听到那咚咚锵锵的锣鼓声、旋律优美的唢呐声,引得大批游客群众驻足观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闹秧歌是黄土高原上的舞蹈盛宴,是陕北地区的重要文化精神象征。大秧歌无论何时都深受陕北人的喜爱,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如今,在一些专业团队的带领下,陕北大秧歌已然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将这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图文|商兴国 张娜)

  责任编辑:蓝乙人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西部生态环保在线http://www.xibuhbw.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概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络本网编辑室,邮箱(投稿发至邮箱):1050326106@qq.com 联系电话:18608025729
2、凡本网注明"来源:西部生态环保在线"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西部生态环保在线。如转载,须注明"来源:西部生态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与西部生态环保在线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或更正。
4、如未在指定的时间内与西部生态环保在线进行有效沟通的,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因此本网将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5、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西部生态环保在线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西部生态环保在线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6、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西部生态环保在线概不负任何责任。 7、凡是网上查询不到且持有本网过期工作证件的人员,利用本网的过期工作证件在外开展任何工作均属于其本人的个人行为,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云传媒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西部基层在线 百灵环保网 巴蜀在线网 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 巴蜀网 四川微视网 嘟嘟新闻网 星空观察网 翱翔文化建设网 众识网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法律顾问  |  服务条款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050326106@qq.com     电话:18608025729    0817-3786040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19010992号    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87号
Copyright© 2019 西部生态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四川吉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指导单位:中国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